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教育

陈海良 :书写的真实和自由

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

近日有关于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中国书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言。书法之道是一条门槛很低(只要会写汉字都可以来学书法),只有前途却很少能见到光明的道路。今天的书写,往往总想把它当成一种技术,把它归纳于易于操作的层面,书家犹如技工。更有甚者,以为书家的成功之路就是读完书法本科、硕士、博士,然后进入书画院就俨然成家了,这是对书法教育的误解。没有经历社会洗礼的作者,高超的书写技能很难拥有精彩的人文内涵。

从书法史看,先贤们对法的理解,或一种书写的意境,往往是通过熟练的书写,并以由此自然生发的点画进行字法组合,组合成符合心中实时的意象或字形,如此意象、字形或章法就是心中之象,而非我们今天对《行书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工具书所汇编的固定字形的照搬或拼装。古代书家作品中的字形、章法代表着他处于某一时段的生活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也就像人们所说《兰亭序》中的“之”没有相同的一样,因为文中的“之”都在不同的心性映射之下,每一个时段的心性是波动的,而书写本身就是随性而动的即时表现,而不是羲之把卫夫人、钟元常(羲之以前的古贤)等书写过的字形进行拼装组合。而今天的书者(或传承者)让人滑稽并不可解的往往是,似乎只要背诵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之”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在书写中自由应用了。羲之的即时表达怎能在一千多年后莫名地成为你的表达呢?这是剽窃,东施效颦显然有着太多的伪饰,不够真实。

所以,临古是传承用笔之法。在学古中,通过对古人笔意、笔调的理解而上升到一种“我化为古”的境界,字形、章法也能随性而出,从而在图像呈现中显得与先人气息相似,尤其与某一家风格接近,这也是一种自由,如米友仁、吴琚之流,但这种自由有着太多的局限和牵制。真正的巨匠是通过规律去把握,重起炉灶,颠覆先贤的图像,拆骨还父,分清你我,重新构造,至情至性,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真实,“古化为我”。如此真实,心无挂碍,才是自由。

书家创作的心路历程,是通过书写的方式,在不同时期的自然的即时表现,有一种书写自我的历史感,像是人生的积累,抓住了生活中有意义的每一个情趣,触机而动,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书写的流美,因时势不同而瞬息万变,而不是几年不变、十年不变,或一生不变的重复印制。一书一因缘,犹如书家要讲好生活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记录着时光,传达着心性,并畅想着未来,这才是书法的书写之正。所以,也有不少学者一再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今天的书写显然有些尴尬,不得不以艺术化之名来掩饰。在忽视了书写的人文背景,把书法当成纯粹的艺术形式看待,书写的技术性要求也自然成为最大的表现范畴,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当今的书写由于以象求象、以趣求趣,展厅意趣取代了艺术的真实,加上忽视的书写内容,内心的真实严重折扣,创作内容不得不从唐诗宋词开始,内容的凭借、唯技论的产生是自然的事。因为生活中的书写,比如书信等,当一个作者给自己亲人写信时,是不会注重这一笔是“二王”,那一笔要像“苏轼”,这一笔又是“颜真卿”,而是只注重文意,并尽快把事情讲述完毕。应该说这是书写的流美与文采相得益彰,书家的逸气也随行其间。

可是,文字的约束、笔法的生疏、心性的虚假,自然书写的真实就大打折扣,也谈不上自由。无奈之举的集字,只是搔首弄姿、粉墨登场。表面、装饰、精致是掩饰内心的巧妙手段,无论怎样仿制,都不够真实。书法应该与文学、历史、伦理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并个性化地得以综合体现。书法不是以趣求趣、因技求技,而是作者以心灵的真实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由表达。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丢掉了自然就丢失了书写的本真,也没有了心性的自由,也就无从谈什么创造了。每次书写总是在伪饰中战战兢兢完成,生怕别人说“不行”,而技术超凡正是堵人口舌的最有效方式。如此,内心的憋屈难以享受书写的自由,满脑子的程式化字形,被绑定的笔法,固化的风格,显然难以与现实生活相适应。

远离了生活的书写,也就没有了自我想象的空间,没有了时间感、地域感、历史感。这样的书写正是导致风格几年不变、十年不变的主要因素。技术化的泛滥导致书法形式化,不仅是书写的通病,也是当今书法教育的弊病。这是当今书法从传统书写中剥离后导致的主要倾向,而还原汉字书写的真实性才是今后书法走向正常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化处理才有意义,才能通达并自由的挥洒性情,表现真我,才更接近于书之“道”。

作者简介:陈海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本科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书法实践与理论方向博士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家”。2010年被《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等评为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评为“中国书法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国展”评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巴西挖出一块700斤翡翠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