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潘天寿 | 练笔在课堂,取材在自然,立意在心上!

青春暴力史

近日有关于青春暴力史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青春暴力史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青春暴力史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青春暴力史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青春暴力史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 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对辑者语

►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

——1965年对辑者语

► 世界的绘画可分为东西两大统系,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统系的代表。

——1957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1938年潘天寿(前排右二)与李霖灿等学生摄于沅陵国立艺专大门

►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 我相信,今后的新中国画,一定会在不远的时间中,蓬勃而且美丽地长成。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 扬长避短。若以己之短、步趋人之长,久之,恐失己之长耳。民族艺术之前途,不可不注意于此。

——读《孙子兵法》眉批

► 盖吾国文字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气之氤氲于天地,气之氤氲于笔墨,一也。故知画者,必知书。

——《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 1944—1945年

► 中国人从事中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中国人从事西画,如一意摹拟西人,无点滴之自己特点为民族增光彩者,是一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而流弊则一。

——《听天阁画谈随笔》

►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 艺术为人类精神之结晶,又为人类精神之食粮。

——论画残稿

► 艺事可求师于千年百世之前,可求知于千年百世之后。

——论画残稿

潘天寿《己酉严冬被解故乡批斗师途率成》手稿

► 美有如火之热情,美有冷静之头脑,美有冰雪之聪明,美有自由之规律,美有无边之真诚,美有极端之善意,美有至乐之境域。

——论画残稿

► 无灵感,即无创造。无技巧,即无绘画。故灵感为绘画之灵魂,技巧为绘画之父母。然须以气血运行而生存之,气血者何?思想意识是也。画事须勇于「不敢」之敢。

——《听天阁画谈随笔》

► 艺术之常,源于人心之常;艺术之变,发于人心之变。常其不能不常,变其不能不变,是为有识。常变之道,终归于自然也。

——论画残稿

潘天寿24岁时所书“五叶流芳”匾

► 画事源于古,通于今,审于物,发于学问品德,辄能不落凡近矣。

——论画残稿

►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做人之道,亦是治学作画之道。

——《听天阁画谈随笔》

► 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

——1961年中国画讲座

上海时期的潘天寿

► 艺术有其真、善、美之最高境地,然此全从真实之现有世界而来。故不通世务、不明人情物理者,不能踏入其堂奥。

——论画残稿

►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

——《听天阁画谈随笔》

► 治学,一勤勉,二终身不辍,三志趣高远,四着眼须空阔,五虚心以求多见多闻,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

——1943年5月致国立艺专学生信

► 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

——题《墨竹》

► 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

——《听天阁画谈随笔》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课堂教学

► 画事难于用繁,尤难于用简。简之可贵,在于纯炼。须老辣慎密、迹简意远,方为上品。

——论画残稿

►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

——论画残稿

► 民族遗产,是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化的因素。因为我们的现实主义,是中国民族的现实主义。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潘天寿与张振铎合影

► 湿笔取韵,枯笔取气。然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

——《听天阁画谈随笔》

► 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在生生活力之基础也。故张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

——《听天阁画谈随笔》

► 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

——论画残稿

20世纪40年代的潘天寿

►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 舍取,必须合于理法,故曰: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须出于画人之艺心,故曰:舍取可由人也。懂得此意,然后可以谈写生,谈布置。

——《听天阁画谈随笔》

► 置陈布势,要得画内之景,兼要得画外之景。然得画内之景易,得画外之景难。多读书多行路,多看古名作,自能有得。

——《听天阁画谈随笔》

1956年对潘天寿等老先生重新安排的文件

►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 对物写生,要懂得神字。懂得神字,即能懂得形字,亦即能懂得情字。神与情,画中之灵魂也,得之则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授课计划

► 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指头画,须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

——《听天阁画谈随笔》

► 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

——1936年《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

► 艺术与科学不同。艺术在求各民族各个人特殊精神与特殊情趣之贡献,科学在求全人类共同应用效能之增进。

——论画残稿

1958年,潘天寿在杭州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 学术须先研究而后批评,方不失批评之价值。近时风气,专喜批评,不加研究,是学术精神颓废之表征。

——论画残稿

► 练笔在课堂,取材在自然,立意在心上(思想)。

——转引自198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 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

——《听天阁画谈随笔》

1959年,潘天寿为鲁迅美术学院学生示范

► 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

► 画画要用眼,又要用心。西画用眼多,中画用心多。

——20世纪40年代对国立艺专学生语

►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 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20世纪40年代在国立艺专对学生语

1962年潘天寿与郭沫若相聚于杭州,切磋画艺

► 古人云:艺者,德之华。艺专学生,一须求技巧学问之长进,二须求道德人格之建立,方可望成一真正之艺术家。

——1947年对国立艺专学生语

► 画贵自立。

——论画残稿

► 画宜有清峻之气,古朴之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华贵而入大雅之堂;不可有躁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

——20世纪40年代在国立艺专对学生语

► 既贵有所承,亦贵能跋扈。

——《潘天寿诗存·论诗》

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画

► 艺术是自我,亦是他我。

——论画残稿

► 画格,即人格之投影。故传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论画残稿

► 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

——《听天阁画谈随笔》

► 文与可画竹,胸中先有成竹,治印亦须胸中先有成印。

——1945年《治印丛谈》稿

► 不读书,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

——1961年4月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上的发言

潘天寿(摄于20世纪60年代)

►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家仍然要凭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作画,不作造化的奴隶,而要造化在心,变化在手,能察自然变化之神奇,有化天地万物之手段。

——转引自1981年《新美术》第一期

►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 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

——《听天阁画谈随笔》

► 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之艺术,有同有不同。同者,人类之本性、艺术之本质;不同者,环境之相异、传习之相殊。故艺事,须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间求同。

——论画残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