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资讯  信息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中山市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逐步建立起市、镇、村、住宅小区和社会组织服务点五级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并通过承办多元的城乡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城市内涵。

2019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图/余兆宇

9月15日晚,中山大型话剧《风起》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首演。来自港口镇的陈先生驱车30分钟赶来,“网上抢到了免费的观看票,咱们中山自己编的年度大戏,必须来捧场!”

《风起》是中山市自编自演的一出悬疑烧脑红色题材话剧,首场演出的800张票悉数免费送出,除了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外,不少市民通过网络抢到了免费公益票得以现场观看。

共享文化成果,艺术奉献人民。这只是中山市涵养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精气神的一个小小细节。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特色主题文化场馆遍地开花,成为展示中山历史文化的窗口。每年举办的慈善万人行、小榄菊花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厚植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艺术底蕴。

五级服务点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9月14日,穿过草木扶疏的兴中园,走进中山纪念图书馆,馆内柱廊、骑楼、青砖墙展现出岭南特色和中山元素,让人有移步换景之感。进入馆后,一座孙中山读书像和一幅巨型马赛克壁画映入眼帘。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外形则是一本“翻开的书”。

中山纪念图书馆是近年来中山市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达57660平方米,馆藏容量达320万册/件,阅览座位2000个,是一座集“公共阅读、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

中山纪念图书馆是近年来中山市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

2019年11月投入试运营以来,该馆吸引了来自全市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不少家长周末带着孩子来这里借书、阅读、参加读书活动,老人们也时常在馆内读报。少儿馆、图书借阅室常常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到中山纪念图书馆“打卡”已成为中山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山纪念图书馆还加大惠民力度,推出创新服务项目,给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据了解,疫情期间图书馆联合东区花苑社区启动了“送智到家 听遍天下”之“智能听书机进社区”活动,将首批18台智能听书机送到居民家中,让视障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借阅服务。中山市民陈先生说:“我父亲眼睛不好,又比较喜欢看书,有了这个听书机老人平时可以在家听很多书,不用经常跑图书馆。”

据了解,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山市不断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500平方米。

其中市一级层面,除了去年底开始试运营的中山纪念图书馆,建设在139文化街区全新的中山市博物馆,面积达到 2.7万平方米,今年6月份已经封顶。“我们是按照博物馆群这个概念来打造。周边还有收音机博物馆、商业博物馆、漫画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等,我们希望把这个博物馆群建设起来后跟文旅结合,丰富139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让游客来游玩时,通过走进博物馆群,了解中山的历史文化。”中山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艺术科科长关越强介绍,新的中山市美术馆初步选址定在岐江新城。还有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科学馆、妇女儿童中心等市一级的大型文化场馆,正在进行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而镇一级层面,中山市建设了覆盖24个镇区的综合文化站,并全部达到省特级站的标准。镇区的综合文化站功能齐全,面积基本在2000平方米以上,包括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排练厅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

村一级层面, 2014年,中山市被文化部确立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三三三”模式: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的“三元服务空间”,形成基层党委、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的“三方联动格局”,实现“文化+公益+便民”三项服务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中山市还通过打造邻里文化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延伸至住宅小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面墙”。过去,缺少公建配套的小区居民只能到公园里转悠,唠嗑。现在有了自己的阵地,居民下楼就可以开展健身、舞蹈等活动。

邻里文化家主要由邻里自助图书馆、邻里文苑、邻里闲庭三个功能区组成。其中,邻里自助图书馆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借书、阅览、免费wifi等公共图书馆服务;邻里文苑是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文化交流、艺术培训、小微讲座等服务;邻里闲庭为住宅小区结合实际选择建设的项目,利用楼幢的架空层进行建设,用于小区邻里交流和文化休闲。今年,中山将在全市推出13个邻里文化家,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三乡镇、火炬区等镇街。

此外,中山市还补充了一些特色社会性场馆,加入到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中来。充分激活社会资源,中山市建设了共享文化馆和共享阅读空间。

关越强表示,“特色鲜明的社会共享文化馆,是对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补充。包括中山装文化馆、沉香文化馆、中医药文化馆等。比如中山装文化馆,挖掘中山装的文化历史,详尽地讲述了中山装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其中还穿插了许多人物故事,包括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开国大典等。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沙龙、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对中山装有更深的了解。”

而共享阅读空间则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同时也让市民群众更加便利的享受到阅读的服务。近几年,政府投入建设了45家“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目前建成34家;同时联合社会力量拓展公共阅读阵地,18家共享阅读空间分布在西区候机楼、一些酒店大堂、旅游景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让老百姓对阅读能够触手可及。为了解决社会性场馆持续运营的问题,政府将共享阅读空间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来,全市所有图书资源通借通还,在丰富了共享阅读空间的馆藏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各色文化活动遍布城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山,博爱,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印记。

“万人行我参加了32年,我每年都去,不去不行!”中山技师学院老师郑雪绮笑着说。郑雪绮是万人行活动的骨干,也是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最忠实的“粉丝”。1988年,正在华侨中学读高三的郑雪绮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活动。“那时候我们整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三四个同学一组推着一米高的木箱挨家挨户卖小旗子。小旗子三到五块钱一面,我们最后会把卖东西换来的钱做慈善。”郑雪绮回忆道。

郑雪绮风雨无阻参加了32年,身为“元老级”成员的她投身慈善的光芒也照耀身边的人,中山的慈善精神也一代代传承。

据了解,中山市的文化志愿精神起源于1988年,当时中山民间文艺工作者提出组织“敬老万人行”,通过组织文艺队伍和民间艺术队伍开展演出巡游,进行筹款敬老,弘扬“孝”文化。1989年起,该活动更名为“中山慈善万人行”。三十年来,活动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为主题,以弘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广泛募集资金以帮助困难群体为目标,依托以民间艺术队伍和文化团体为主要力量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打造民间艺术巡游、文艺展示展演、中山“非遗”欢乐show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

近年来,中山统筹市级资源,开展了送戏下乡、送舞下乡、送培训下乡、送展下乡等活动,把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基层。“此前有一个粤剧活动,送到翠亨新区的一条村里表演。我们的活动是八点钟开始,一些老太太七点钟就拿上板凳在等候。一位八十来岁的老太太说,‘现在年纪大了,平时都是在家看电视,现在你们把戏送到我们家门口,我很高兴。所以吃完饭就赶了过来。’这意味着,许多在城区我们认为很平常的文化活动。但是在镇区特别是边远的村一级,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这几年我们根据各个地方特色需求,将这些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关越强说。

同时,为了表达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中山市举办“文化关爱 筑梦中山”三进活动,将200余项公益文化活动精准送到工业园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残障人士服务点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中山市还调动起全市的一些业余文艺团队,鼓励他们到村里面去演出,由政府提供平台、器材、设备和资金扶持。2015年以来,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资助超过60支业余文艺团队,至今已经撬动社会力量下乡开展1000多场次的文化活动。

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2016年,政府统筹搭建了市民大舞台,在各个镇区铺展开来,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经过海选pk胜出的选手,可以参加除夕夜的市民迎新春晚会。每年12月31日,市民丰富多彩的表演,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

除此之外,中山还开展了一批大型的品牌活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是针对一老一少来开展活动的,如何让年轻人享受公共文化的服务呢?

经过多番考察,在参考了全国的先进做法后,2016年开始,中山市决定在孙文纪念公园举办公园文化节,搭建大型舞台,组织具有时尚文化元素的活动,包括乐队演出,钢琴、爵士表演等,通过举办不同的专场吸引各类观众群体。

除了市级活动,在镇区也开展相应的品牌活动——稻田音乐节。音乐人就在稻田里,割完稻谷后的空地上,进行音乐表演。许多城里孩子,从未见过稻米。家长就组织全家大小去参加活动,学习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了农村的新面貌。

让历史文化底蕴绽放新魅力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860年建城史。多年来,中山历经沧桑,几经变化,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岁月如何变迁,都无法忘却旧时的情怀。一位退休的八旬长者,重拾手中的画笔,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将中山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留在了彩墨长卷中。他就是中山市著名风俗画画家邓振铃先生。

1999年,退休后的邓先生有了闲暇的时光,他开始四处搜集和历史、民俗、民居相关的照片。邓先生根据寻访笔录,结合自己旧时记忆,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创作,2001年,长达23米的《故园忆旧图》在中山市“昨天、今天、明天”绘画作品展上展出,引起许多前来观展的群众的共鸣。

《故园忆旧图》选取了上世纪30-40年代,岭南侨乡在巨变中承上启下的那段时光。画卷以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为开端,恬静的田园风光中矗立着陆皓东烈士的墓碑和雕像,为此情景留下了战争硝烟。穿过五桂山,中山学宫展现在眼前。岐豪路十字街头广场,村民在街头看杂耍,农民在榕树下编织稻草绳。仁山广场上,热闹非凡。石岐商会门前锣鼓齐鸣,舞狮表演正庆祝市民大会的召开……这些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建筑、文化、风俗,又重现人们眼前。目前,该作品已被中山市博物馆收藏。

中山历史文化沉积丰厚,数百年间产生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及民俗技艺。为了让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中山市的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普查,帮助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开展活动。目前,已有 3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及省、市的文化遗产名录。依托本地特色非遗文化资源,中山市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相融合的综合性品牌文化活动,让古老的文化种子绽放新芽,咸水歌文旅季、小榄菊花会、西区醉龙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再度活跃了城乡文化。

超140万家广东企业都在用的APP,有什么魔力?!

文旅中山、《小康》杂志、南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