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资讯  资讯

【百日·百年】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战火纷飞岁月里“血染的风采”

恩平学宫(战时医院旧址)

战火纷飞岁月里“血染的风采”

红墙绿瓦,庄严肃穆。坐落于百年老校恩平一中内的恩平学宫,是恩平现存的著名古建筑之一,也是恩平人心中的教育殿堂。这座古老的建筑,其实还是一处红色革命遗址,在它的身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早春三月,万物竞生长,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恩平学宫一片岁月静好。8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恩平学宫作为抗日战争临时伤兵医院,是医护人员、伤员与死神搏斗和赛跑的战场。“随着岁月的洗礼,这段历史已逐渐模糊,现在我们要查找相关典籍资料,重写这段峥嵘岁月的红色日记。”恩平一中校长何植仓说。

探访

500多年老建筑成为恩平文化符号

上午9时许,正值学校大课间跑操时间。步入校园,学生们已经集合完毕,迎着朝阳开始跑操。“二班二班,非同一般。勇往直前,大干一番……”每每跑到学宫门前,学生们总喊起自己班上响亮的口号,激昂向上的口号打破了宁静,在恩平学宫久久回荡,使这座古老的建筑迎着朝阳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恩平学宫,高大的孔子像伫立于正中央,周围陈列了不少学生画作,两侧墙壁上有恩平学宫500多年的详细介绍,还有儒学文化、国学经典等相关内容。环顾四周,殿内已难找到相关的红色印迹。

“扬学宫文化,行学道教育”,是现时恩平一中推行的办学文化,也是该校兴办特色教育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抓手。这座500多岁古建筑经过历史沉淀,其身后所象征的儒雅文化被提炼发扬,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学宫并不在恩平一中。恩平学宫最早建成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位于当时的县治之西(即现今恩平市政府大院及恩城中学西侧)。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县陈圣煜认为学宫原址“卑狭”,难出人才,故拟迁徒,并接纳诸生梁之峰、郑孟闻等倡议,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学宫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迁建后的学宫分为三进,后为祟圣殿,中为大成殿,大成殿左右各有旁屋三间,殿前为月台,左右为两庑(厢)。整个学宫辅以园林,规模宏大。

沧海桑田,如今恩平学宫只剩下崇圣殿。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恩平市人民政府出资修葺,于崇圣殿后面根据学宫布局的制式,增建了二层仿古阁楼,用来陈列校史。

过去,恩平学宫是科举考试和学文习武的要地。如今,学宫作为恩平人劝学尊孔、弘扬国学的场所,是恩平读书人心中向往的殿堂。

印记

曾作临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伤病员

恩平学宫一直是当地教育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学宫文化也一直被传承着。在抗日战争时期,省立中区临时中学(后改越华中学)迁来恩平后,曾利用恩平学宫设初中部。此外,恩平学宫还曾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临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8年11月,中共香港市委通过香港余闲乐社、洋务工会、中华体育会、恩平商会、恩平同乡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成立“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回恩平支援内地的抗日战争。1939年4月,江会抗日前线运回一批伤兵到恩平,国民党恩平县政府置之不理。于是,“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在恩平学宫创办了临时伤兵中医院,由禤荣任院长,冯美坤负责具体工作,抽调5位女团员担任护士。

在1986年3月中共恩平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印行的《恩州烽火》丛书,记载了恩平学宫这段“血染的风采”。“旅港恩平回乡服务团”在整峰山下的学宫筹建了一间临时的伤兵医院,收容了从江会前线退下来的一百多名伤兵。这行动得到了各个抗日团体的积极支持。服务团、后接会工作队大部分队员,妇抗会的郑礼平、莫改好、陈如月、梁珠等参与了伤兵医院的工作。医院的设备是简陋的,病床是用竹搭的。没有医生,该组织就从大田、东安、大江等地请来梁仙梅等几位民间医生;没有医疗器械,就用碗、碟和筷子等东西代替,没有药品,就用中草药。幸好,医院请来几位医生的经验比较丰富、又不辞劳苦,他们亲自采药、制药,为伤兵敷伤。除了为伤兵服务外,还到泗益栈等店铺进行募捐钱物,支援伤兵医院的工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绝大部分伤兵康复,重返前线。

启示

新时代学生更应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今年58岁的何健儒是恩平一中的老师,1979年他在恩平一中读高中,毕业后就留在恩平一中任教。从读书到工作,从学生到教师,他没有离开恩平一中,也见证了学宫40多年来多次的修葺改造及变化。

何健儒说,每当在学宫内看到孔子像时,都会让他倍添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感,初心一直不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恩平学宫不但是儒雅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场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临时伤兵医院这段‘血染的风采’,是恩平学宫又一份宝贵的红色历史财富。新时代学生更应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恩平学宫这段红色印记应该成为恩平一中学子身边爱党爱国最好的教材。希望日后恩平人民要好好保护这座学宫,让它像灯塔一样,永远照耀着恩平学子前进的道路,以热爱祖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文图:张安怡 谭锦波 责编:梁晓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大叔你这太大了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